长江保护修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元描述: 深入了解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最新进展,包括水质改善、污染治理、生态修复、金融支持和跨省合作等方面的成就,以及未来展望。
引言: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也承载着亿万人民的福祉。近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保护长江刻不容缓。2022年9月,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印发了《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吹响了长江保护修复的冲锋号。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长江保护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水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本文将深入探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最新进展,展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长江流域的生动实践。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成果
水质持续改善,一江碧水向东流
长江干流连续四年水质全线达到II类,这得益于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实施。沿江11个省市累计排查了14万公里河湖岸线,查出入河排污口14万个,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接近80%。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1300余个,1235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建成了1769座污水处理设施。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和年度水生态监测评估的开展,也为水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撑。
污染治理,按下“重启键”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不仅关注水质改善,更注重污染源头治理。生态环境部推动印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沿江省市划定了1.6万余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为高质量发展“明底线、画边框”。此外,生态环境部还制定了长江经济带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方案,强化环境风险防控。深入推进尾矿库污染隐患排查治理,沿江11省市累计完成1403座尾矿库整治。
生态修复,重塑自然生机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将生态修复作为重要抓手。制定了重点湖库突发大面积水华防控和水生态失衡问题“一湖一策”工作方案,加强太湖、巢湖等重点湖库水华监测预警。全力配合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加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推动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
金融支持,助力攻坚战
生态环境部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创新,与国家开发银行等10余家金融机构合作,引导金融资金精准支持攻坚战重点项目103个。金融支持的加入,为长江保护修复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推动了攻坚战的顺利实施。
跨省合作,共抓大保护
长江流域各省市共签订34份跨省流域联防联控协议,进一步深化了流域联保共治。跨省合作机制的建立,打破了行政区域的界限,构建了协同联动、共治共享的长江保护修复格局。
民主监督,发挥制度优势
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支持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充分发挥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和效能。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精准把脉、建言献策,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
未来展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长江保护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生态环境部将按照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工作方针,保持共抓大保护的战略定力,持续用力,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支撑。
常见问题解答
问:长江保护修复的目标是什么?
答:长江保护修复的目标是改善长江生态环境,恢复长江生态系统,确保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包括:水质持续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岸线生态环境得到修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问:长江保护修复取得了哪些进展?
答:长江保护修复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体现在:水质持续改善,长江干流连续四年水质全线达到II类;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提升;流域联保共治机制不断完善,跨省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问:长江保护修复面临哪些挑战?
答:长江保护修复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包括: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生态修复难度较大,资金投入不足,跨区域协作机制有待完善。
问: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长江?
答:保护长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到长江保护修复行动中。具体措施包括:减少污染排放,节约用水,保护水生生物,参与志愿者活动,监督环保行为等。
问:长江保护修复对未来发展有什么意义?
答:长江保护修复不仅关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更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长江保护修复将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取得的成果令人鼓舞,但不可否认,保护长江的路途依然漫长。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以实际行动守护“母亲河”,让“一江碧水向东流”永续流传。
关键词:长江保护修复,水质改善,生态修复,污染治理,金融支持,跨省合作,民主监督,未来展望